以案说险 保护个人金融信息,以下六招请收好

点击陌生链接致盗刷?轻信二维码代办信用卡反被冒名负债?信息一旦泄露,轻则骚扰不断,重则积蓄归零。

请收下六招防范要点,筑起信息安全防火墙!

招式一:开卡擦亮眼,拒绝“代办”陷阱

案例再现

新入职员工小李轻信“代办提高信用卡额度”广告,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后,被冒名办理多项网贷,负债20万元。

防范要点

银行卡、信用卡必须本人在银行办理,拒绝他人代收验证码或代办业务;身份证复印件注明“仅供XX银行开卡使用,他用无效”。  

招式二:守好数字钥匙,避免“一码通用”

案例再现

王大妈为方便记忆,将所有账户密码均设为“112233”,并在多个购物平台选择记住密码。一次手机丢失后,不法分子成功破解密码,转走3万元存款。

防范要点

密码慎用生日、连续数字,建议采用“大小写字母+符号+数字”组合;金融类账户采用独立密码体系,与生活类App完全区隔,避免“一码通用”风险。

招式三:敏感权限“最小授权”,堵住数据漏洞

案例再现

张伯伯点击不明链接,下载了陌生“理财神器”App,并向该应用开放了查看通讯录、定位等权限。不久,亲友陆续收到“张伯伯欠债不还”的骚扰电话,张伯伯甚至被伪造的借贷信息威胁,后悔不已。

防范要点

请在官方渠道下载App,安装时建议关闭定位、通讯录等非必要权限,仅开放必要权限;定期检查手机设置,终止闲置应用的授权。  

招式四:社交媒体谨慎分享,别让朋友圈成“盗号指南”

案例再现

陈先生在朋友圈晒出“高端信用卡黑金卡”照片,未遮挡卡号及有效期。黑产团伙通过其微博公布的手机号,结合信用卡信息,盗刷42万元。  

防范要点

避免在社交媒体透露职业、工牌照片、车牌号、家庭住址、子女就读学校、机票及消费单据等敏感内容,定期清理社交平台历史信息。

招式五:金融单据“断舍离”,纸质信息不外泄

案例再现

孙老板将信用卡纸质账单丢弃在店门口,不法分子通过账单上的卡号、消费记录伪造收入证明,冒名申请贷款并转移资金套现。

防范要点

妥善处理含有个人信息单据,碎掉含卡号、消费明细等信息的纸质材料;加密电子账单,外卖购物平台、支付系统定期检查已存储的卡片信息。

招式六:陌生链接不要信,筑牢反诈防线

案例再现

肖女士午休时收到"ETC认证失效"的紧急短信,慌乱中点开附带链接,在仿冒官网上一顿操作,输入卡号及验证码后,个人账户竟被划款5000元,肖女生后悔不已。

防范要点

警惕含错别字、非官方域名的短信链接仿冒地址;请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,自动识别诈骗网址。  

个人金融信息守护顺口溜

密码独立设,验证码不晒;

业务亲自办,单据要碎掉;

链接不乱点,权限定期改;

遇事多核实,护好“钱袋子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