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回放
网点迎来了两位特殊客户学生小张和小李,她们是聋哑人士,焦急比划着想办理银行卡,大堂经理热情接待。经了解,两位同学在线上认识了一名自称是“学校资助中心老师”的网友,对方称可帮其申请2万元“特殊困难补助金”,但要求同学们先办银行卡并下载某App完成认证。
期间,大堂经理发现两位同学办卡背后有诸多疑点,很可能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。该“老师”身份存疑,无官方工作证件,只是一味催促学生们办卡、下载非正规渠道App。更可疑的是“老师”还索要了身份证、学生证等个人信息,并强调“内部名额”须保密,若问及具体流程,便以“手续复杂”为由搪塞。经大堂经理详细剖析套路,两位同学终于识破骗局,成功避免了财产损失。
案例解析
1.伪装身份,精准设局
不法分子瞄准聋哑人士等特殊群体,定制“诈骗剧本”行骗。比如冒充“学校资助老师”,以“内部补助费”等幌子,在线上平台通过聊天锁定受害人,设下圈套。
2.抛出诱饵,深挖陷阱
诈骗分子以“2万元补助金”为诱饵,精心设计连环骗局。以“官方流程”为由要求办卡,建立信任基础;再以“认证需要”为名诱导下载非法App,伪造正规手续步步设陷。
3.窃取信息,精准突破
不法分子紧盯特殊群体特点,诈骗过程重点突破个人信息防线。以“补助认证”为名,索要身份证、学生证等敏感信息;借助非法App设下诈骗陷阱。
风险提示
1.警惕线上“好心人”,核实身份再行动
特殊群体易成为不法分子的诈骗对象,遇到自称“学校老师”“单位工作人员”等主动提供帮助的,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身份。
2.未知链接不点击,个人信息要护牢
身份证、银行卡、验证码等都是重要个人信息,任何索要这些信息的“认证流程”,请警惕。
3.邻里亲友多关照,防诈知识常普及
特殊群体防诈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。家人、邻居平时可多分享防骗案例,发现异常及时提醒、暖心守护,共同筑牢安全防线。